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他山之石
我省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主要短板及对策建议
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3-04-12小字号

  (本研究报告系省重大应用研究课题18WTA002成果。作者丁宏,系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容提要]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核心力量。本研究从沪京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成功经验入手,剖析江苏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迫切需求、现实基础及存在短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凝练特色,把握好综合性科学中心总体定位;2.精心谋划,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大科学装置集群;3.战略引领,着力突破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4.加强集聚,高水平建设功能优化的综合科学城;5.改革创新,加强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沪京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成功经验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汇聚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展开多学科交叉前沿创新研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大平台。在国内,上海张江(2016年2月)、安徽合肥(2017年1月)、北京怀柔(2017年6月)三地已先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创新研究高地竞争中抢占了先机。三地建设科学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着眼未来,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服务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提供长期关键支撑。上海张江已建成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正在启动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上海光源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合肥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正在启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聚变工程实验堆等大科学装置。北京怀柔正在推进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

  2.凸显特色,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发起大科学计划引领重大原创性突破。国家科学中心应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力求攻克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重大科学问题。张江围绕未来通信、未来诊疗、未来人工智能和极端制造等国际前沿领域,合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怀柔聚焦纳米科技、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深空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快原始创新突破,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由上海张江牵头组织的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有望成为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大科学计划。

  3.高位统筹,探索实施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管理新体制,加快建立完善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综合保障体系。上海成立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以市长应勇为主任,安徽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以省长李国英为主任。上海、北京、安徽都投入数百亿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仅上海光源一个项目,即由国家发改委、上海市、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100亿元建成,成为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合肥市2017年出台专门文件,提出未来5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海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政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成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研究设立全国性科学基金会,建立完善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协调推进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

  二、江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短板分析

  对标京沪皖等地区,我省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主要包括如下:

  1.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整体布局上不占优势。目前已经获批的科学中心有上海、北京、合肥三地,其中两地地处长三角,在短时间内在该地区获批第三家科学中心的难度较大。而目前湖北武汉、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等地都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川提出以成绵一主一副、德阳为补充,共同筹建国家科学中心;广东提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按照国家在2020年前建设2-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现有思路来看,江苏要争取这第4个科学中心名额面临着强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如果江苏不主动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原始创新平台,不仅现有的科教中心地位和创新发展优势可能会降低或丧失,还有可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中被边缘化。

  2.我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导学科思路尚不明确。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着国家在基础科学某个领域或某几个领域的最高水平,能够引领国家参加全球顶尖科技竞争。如上海张江聚焦光子科学、生命科学,北京怀柔聚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合肥聚焦量子信息科学,形成了特色化差异化的优势发展方向。而从我省目前的初步方案确定的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和人口健康等方向来看,在国内国际的领先优势并不是十分明确,与江苏现有的基础学科传统的结合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凝练和提升。

  3.我省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硬件设施要求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国家实验室和不少于3个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是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我省在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1984年起,科技部先后启动了20家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验收获批的仅6家,分处北京(2)、合肥(1)、兰州(1)、沈阳(1)、青岛(1)等地,其余14家都处于筹建状态,江苏仅有南京大学的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在建。在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数中,合肥共有9个、上海6个、北京5个,而江苏仅有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及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在建。

  4.我省重大基础科技资源总体较为“分散”,没能形成合力和显示度。我省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但同时也带来重大基础科技资源的分散,“有高原无高峰”,缺乏有效的集成和集合,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少,缺少具有国际显示度的大科学事件或大科学工程,对于顶尖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较弱。以大科学装置为例,江苏目前共争取2个在建,却分处南京和连云港两地;另外有可能上升为大科学装置的国家超算中心及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分处无锡和苏州,造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财政投入的分散,不利于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和申报。

  三、加快推进我省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凝练特色,把握好综合性科学中心总体定位。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应充分结合我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目标,与其它国家科学中心既有错位,又要有效形成融合发展态势,才能增强其说明力和可行度。应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生命科学及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坚持系统化思维、贯通式设计、全创新链布局, 以“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为基础,以“重大工程化创新平台+重大科技专项”为支撑,以战略科学家及其团队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高起点、大力度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江苏成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2.精心谋划,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不低于3个大科学装置是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必备条件,江苏应充分借鉴合肥等地的经验,集中相对有限的财力,切实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运营的金融和财税支持,保障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的土地供应和要素供给,推动大科学装置向南京集聚。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与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支持中科院、军科院等机构在江苏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已列入国家“十三五”后备项目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等设施建设任务,加强培育预研原子制造等具有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科学装置,加快质子源、人体细胞图谱重大装置等设施培育,探索多种类大科学装置群的集聚和运行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3.战略引领,着力突破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前沿科技导向,按照我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性需求,梳理和调整省重大科技发展计划,发挥科技计划配置创新资源的引导性作用,搭建重大科技平台开展重大专项研究,超前部署发起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从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实现重大突破和引领性示范应用。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促进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化创新平台贯通式发展,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创新链条,针对我省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卡脖子”问题,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高效利用及转化,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4.加强集聚,高水平建设功能优化的综合科学城。南京目前已提出“一核、三城、一圈”的科学中心空间布局方案,即高起点建设中国科学院麒麟科学城,高端化提升江宁、仙林和江北三座大学城,全要素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重塑城市创新发展格局。应加快确定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范围,提升麒麟科学城规划层次,按照“尖端引领、集中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创新要素复合(TBC),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吸引国内外大科学装置、顶尖实验室、研发机构、大学、创新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入住,成为我省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为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改革创新,加强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成立高位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政府分管领导、相关市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全面领导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工作。花大力气引进和培育诺奖、院士、战略科学家等可能影响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少数”人才和科研团队。大幅度增加基础科研经费,设立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专项,加大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投入。构建国家省市合作新体制,统筹关键科技资源,强化关键要素保障。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推动科研院所改革、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政策的先行先试。全面构建综合性科学中心目标导向、统筹协调、考核评估、动态调整等机制,有力有序推进中心制度建设。

  (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9-07-05 09:22 发表于江苏)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
Baidu
map